咸猪手 发表于 2016-3-9 20:27:14

1949年元月 解放军进城 老乡我们是穷人的队伍。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还开仓放粮。阶级感情。

逆火 发表于 2016-3-9 20:30:02

蚌埠医学院附院为什么又叫:“淮委”
蚌埠老住户总会把蚌埠医学院附院成为淮委,年轻人总不明白为什么。其实目前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原名是“治淮委员会”,其附属医院就在目前蚌埠医学院附院地址上,后由于该医院划归地方,并入蚌埠医学院,所以老蚌埠人将蚌埠医学院附院称为“淮委”。老淮委医院在火车站对面,现在搬到蚌医附院也就是肿瘤医院。

太上皇 发表于 2016-3-9 20:31:22

知道了。

逆火 发表于 2016-3-9 20:33:08

大舞台
蚌埠人都知道大舞台和那条街上的手抓羊排。其实并不是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解放前蚌埠,京剧曾经一度繁荣。随着形势发展,由太平街南头蒋家岗(蒋岗巷)的蒋虎臣(人称蒋二老爷)和席家沟的席兆庸合资兴办的大舞台建成了。地址就在蒋岗的偏北处。现在就是在目前太平街批发市场南,青年街西,胜利路北那片。当时很有名,虽经过时代变迁。此处老蚌埠人仍称那片地方为大舞台。不过地理位置比原来偏东了。

开心就好1234 发表于 2016-3-9 20:44:23

钓鱼台——小的时候经常在钓鱼台居民区里面看到有一个土台子,被居民盖的房子一层又一层的包围了。
南营房——小时南边最早最著名的部队营区房,里面有不少门市部,可以在那里买到一些商品,附近的居民买东西都在哪里、

sxy578 发表于 2016-3-9 20:45:52

……………

浮生若梦夜 发表于 2016-3-10 09:33:30

长淮卫——古镇建于唐宋时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贸、货物集散地。明代朱元璋建中都凤阳,将长淮定为中都八卫之一,取其名为长淮卫,与当时天津卫、威海卫统称全国三大卫。明太祖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长淮卫为中都八卫之一,并根据苏轼“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两句诗各摘一字,亲自易名为“长淮”。喻当时的长淮卫象千里淮河,波浪滚滚,淮水滔滔,百舸争流的一片繁荣盛世景象。

macq1981 发表于 2016-3-10 10:05:19

本帖最后由 macq1981 于 2016-3-10 10:09 编辑

汽车八队
大板楼
南营房
大修厂
曹山雷达站;P

黑色火焰 发表于 2016-3-10 10:30:28

四马路。

黑色火焰 发表于 2016-3-10 10:31:06

本帖最后由 黑色火焰 于 2016-3-10 10:44 编辑

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原来蚌埠的马路名字。现在的淮河路叫大马路;凤阳路叫二马路;治淮路叫三马路;但是那时的这三条路都不长,好像是解放前起的名字,蚌埠以前就是这三条马路。蚌埠是因为有了津浦铁路才有的城市,在刚兴起的时候各地的货物要通过水路运输先到码头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往各地,当时的码头就在现在的一号码头附近,往火车站运输向东就行成一条路,当时叫头道街后来改为华昌街.随着商业发展在头道街南边又兴起了一些固定的商店机关等,又建设了一条马路当时叫二道街,随着商业迅速发展在二道街南边又修起了一条能够跑汽车的宽路就叫大马路,二道街因为窄就改称为二马路.随着城市逐渐向火车站发展在铁路东离火车站近的地方又修的路就叫三马路了,严格的讲都是约定成俗的,蚌埠先有二马路后有大马路和三马路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蚌埠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

凡尘1224 发表于 2016-3-10 13:34:36

路过看看

来自蚌埠论坛APP

合家福百乐门店 发表于 2016-3-10 16:57:50

蚌埠的老二马路里面有个一人巷

假装不正经 发表于 2016-3-10 17:09:08

南山宾利南侧,胜利路南山路口的角园

来自蚌埠论坛APP

大阿哥他爸 发表于 2016-3-10 17:14:46

六股道,小南门,三角线,经一路,西大坝,和平楼。

四裤全输 发表于 2016-3-11 19:51:37

经一一路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有奖问答】老蚌埠人都该知道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