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wz1996 发表于 2009-2-2 15:57:31

你还是没有讲清楚经二路的位置,年代。

裤裆街,布拉条街,芝麻巷,花旗巷,反修路等位置,年代。

有些老地名在蚌埠市志上查不到。

whwz1996 发表于 2009-2-2 16:18:16

抗战胜利后,修建胜利路,当时的口号东修钟离国西修涂山峪。

当时的规划,我们现在得以实现。

我不是我 发表于 2009-2-2 23:19:28

我想知道张公山的由来!“张公”是个人名吗?

vIp↘./丠鼻 发表于 2009-2-3 09:52:11

不错的!

sfg888 发表于 2009-2-3 11:21:54

回复 53# 我不是我 的帖子

张公山
  相传有一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宴会,个个酒足饭饱,醉得东倒西歪。在返回各自洞府的路上,波涛汹涌的东海水挡住了去路,他们趁着酒性,来了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拿出一件宝贝,坐在上面过海。八件宝贝发出耀目的光芒。这时被龙宫三太子发现了,趁八仙不防,抢走了何仙姑的荷花。八仙一气之下大闹龙宫,东海老龙王敖广请来他的三个兄弟,于是四海龙王战八仙,把八仙打得四处逃走。唯有张果老年纪大脾气倔,忍不下这口气,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背了一口袋山土,骑着心爱的小毛驴,来找逃回钟离县的钟离先生,合计去填平东海,报复龙王。没想到半路碰上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忘不了当年东海老龙王赠送定海神针金箍棒的情义,偷偷地把金箍棒变成一根锈花针,划破了张果老装山土的口袋,于是漏出许多土,在地面上形成一溜大别山。到了风景宜人的淮河之滨钟离县时,张果老才发现一袋子山土都漏光了,还剩口袋底余下的一点土,不够填海了,于是便放在钟离先生那里,也就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如今蚌埠西南郊的一座山。这座山是张果老背来的,后来,人们就叫它“张公山”。
  钟离先生每日在山旁垂钓,看到当时的张公山太高了,人们攀登上山很辛苦。于是他把山从山腰处掘掉一半,所以至今张公山的山顶是平的,两头高些,中间微凹。掘掉的山顶半夜里又蹦跑了,一蹦就蹦到五里之外的淮河边,人们因此就把它叫“蹦山”。又由于山根下的淮河盛产河蚌,后来就喊成“蚌山”了。
  回头再说张果老抖掉口袋里的土后,他的小毛驴直叫唤,原来它渴了。张果老拿着拐棍往地下一捣,地下立刻出现一口井,毛驴伸嘴去喝井里的水,却够不着。这时,张果老用双手把井扳斜,从斜口里流淌出清澈的泉水,水味甘醇,让毛驴喝了个痛快。当地的百姓就叫这口井为“张公井”。又由于井是斜的,人们也把它叫做“斜井”。井址在今张公小岛东边。如今,张公井已被塘泥淤平。塘水涨时,张公井淹没在水里,每逢天旱塘水水位下降时,尚可见到旧井痕迹。

火炮 发表于 2009-2-3 11:27:12

中斜街~~~~~~~~~~~

sfg888 发表于 2009-2-3 11:30:40

山叫张公山,水叫化陂湖。化陂湖原来很大,南至燕山西南,北至陶山,老虎山以西,西至张公山以东。雨水大时,东接戴湖、马场湖,迎河是最深处。湖水北流,经席家沟泄入淮河。

1950 年,为了阻止洪水漫入市区,在席家庄西,沿席家沟北至淮河筑起围堤,曰:西围堤。1954年汛期,淮河西围堤向南伸延至老虎山下,使化陂湖水不能东浸。 1958年春,新修涂山路西段路面,在席家沟处,全市人民义务劳动,挖掘化陂湖底土填筑路基,堤路结合把化陂湖围成水库,为西郊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水源。 1975年规划并开始建设张公山公园,化陂湖也就成了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对化陂湖的记忆逐渐淡忘了,有些人干脆把化陂湖叫做“张公湖”。

jialei6521 发表于 2009-2-3 11:50:01

我是外地人。。。原来是这样顶!!!!

LAWYERZZH 发表于 2009-2-3 12:07:56

楼主转贴编辑蚌埠老地名,应注明出处!

楼主转贴编辑蚌埠老地名,应注明转自百度蚌埠吧呀!那个帖子才是原创的!:)

火炮 发表于 2009-2-3 13:26:01

还有哪呢

我不是我 发表于 2009-2-3 13:49:44

多谢啊!:lol

北方流浪人 发表于 2009-3-19 09:50:00

发展的结果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我们的家乡只能是越来越美好,但是,过去的时光同样值得怀念,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认为这个主题还是不错的,让我们共同记住过去,以此为后人们提供依据。

bbszjk 发表于 2009-4-4 21:53:36

好啊!!
   非常好!

火炮 发表于 2009-4-5 09:36:33

还有朱家祠堂呢

同路人 发表于 2009-4-5 13:30:25

看见这些老地名,又想起了蚌埠的过去,当时在全省都是辉煌地,可现在只能排在全省中游,退步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蚌埠的老地名